第一百四十三章 争权(二)-《大明求生记》

    章子俊要抓的三个部门,全部要从通判手中挖权力出来,如果通判不配合或对着干,是很麻烦的事。

    在这里先说一下知府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实际上,“知府”这一官职是由“知”和“府”两个词结合而来的。府是古代一种介于省、县之间的一种行政机构。而“知府”就是“权知府事”的意思,也就是这一行政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

    知府在隋以前又有一名,为太守。这是在隋之前对于相同行政阶位的称呼,同样也是掌一府之事。但至隋初之时,存州废郡,太守已经不再是正式官职了,而是以州刺史这样的官名代称。后到北宋期间,太守以及州刺史等官名又改为府尹一名,任文臣上任,专掌一府之事。

    在宋朝时期,实际上就有关于知府的称谓了。崇宁三年之时,一代权臣察京就有上奏:“乞罢权知府,置牧一员、尹一员,专总府事。”

    这时候就已经是正式设立州府级的地方长官为“知府事”了,只不过是没有正式命名而已。一直到明朝,才有了正式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但由于好古,实际上“太守”、“府尹”以及“州刺史”等名也一直都没有从民间称谓中消失。

    到了清朝,“府尹”这一名称正式的官职有所提升为正三品,比知府的官阶还高,但是其所管辖的事宜与知府是没有任何不同的。之所以说其官阶要比知府高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只有奉天府以及顺天府的知府才称府尹罢了。

    虽说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但实际上在古代知府的权利可比现在的市委书记要大一些。属于朝廷外放官阶,处理的事务皆为地方事务。负责安抚教化当地的百姓,维护所在辖区内的治安,有着统辖府内各州县,以及稽查的大权。

    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朝廷所摊派下来的事务,并征缴赋税,亦或者是征劳役等等,都是知府所需要管辖的事情,繁杂不已。因此朝廷也会另设同知,通判等官职帮助知府处理事务,而另一方面也有着监管之意,防止知府做大,成为“土皇帝”。毕竟在历史上,自拥一郡之地起兵的太守也不少见。

    府中的二位同知想要架空知府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位知府大人什么也不想管,章子俊只要抓住钱粮,一切的对抗就是笑话,不管二位同知听不听话,对章子俊来说也不想去针对谁,反而放出许多执掌权出来,还拨出银两用于改造城区的卫生、道路、环境的整治。这也是章子俊施政的第一步。

    在古代要修建基础设施,是很不容易的,就要牵涉到徭役,这也是百姓最不喜欢的事,对于徭役就是摊派的问题,每户抽丁多少,徭役的起止日期等,可是章子俊不想这样做,自古以来所实行的都是重农抑商的制度,古代统治者为了让百姓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种植粮食和蔬菜上,为了让百姓手中的财富都聚集在统治阶级的手中,因此一直都对商人多有打压。

    一府之地,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这就让章子俊实施商品经济,施行商业繁荣有了一个实验之地,章子俊就是要想在明朝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引进五百年后的商业模式出来,看看能不能做到一府的繁荣来推动整个明朝的发展,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实行的一直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制度,在小农经济社会基本上是没有商业交易这一说的,那么想要弄明白成化年间的明朝小农经济结构是什么。

    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中叶以前自耕农经济等同于小农经济,明中叶以后小农经济主要以佃农为主,所以自耕农经济不再等同于小农经济)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阻碍小农经济的发展主要是: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就说水西门边上的吴老汉一家七口,靠着“祖传”手艺,经营着一个生产芦席的作坊,吴老汉的手艺好,编出来的芦席细密、平整。供应着整个庐州城内所需用途,芦席在缺乏替代的古代有着很重要的用途,如:造房,可以做房顶,墙面等,还有做成储粮的仓储,船上的顶棚,抹上桐油还能防水,还能编成簸箕、围堰、搭雨棚等,在此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重要商品,就因为这种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想要再扩大产量几乎不可能,所以就满足于能过上自给自足的日子算是到头了。

    城西的王铁铺也是这样,平时修补点农具,采买新铁后,打几把镰刀卖卖,能养家糊口后,也满足了。可以说,现在的明朝整个商业,就是由这么许许多多的手工作坊支撑着。

    一般有点积蓄的人家里每日的消耗也是自给为主,在吃食上除了盐外,几乎不会有什么交易,吃饭吃菜有田地产出,喝点酒自酿米酒,养几只鸡,圈一头猪羊等,想打点牙祭就杀只鸡,逢年过节就把一年来养大的猪羊杀了,吃不完就存起来做腌肉、腊肉等。平常还能自家做豆腐吃,穿衣自家纺纱织布缝制,所需要的交易商品很少。

    朝廷推行的是“重农抑商”,商人、买卖人成了打压的对象,收取各种各样的费用外,还有进城税、交易税、市税、人头税、船税。此外还有落地税、牙税、当税、契税,头子钱、义仓税、农器税、牛革筋角税、进际税、渔税、蚕盐钱、曲引钱、市例钱。这样多的税种,极大地阻碍了商业的繁荣,问题是这些税收全部归地方所有,谁会给自己动刀子。

    除了这些杂税外,还有黑恶势力,地痞的敲诈,什么平安钱、保护钱、安心钱等等。把明朝的商业环境更加恶化。

    章子俊如果想要取消地方所有杂税,废除一切杂派的话,首先就得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如果盲目取消,必将引起一番震动。弄不好被庐州百姓打死骂死。取消杂税不是对老百姓有利吗?为何还会被骂死?想想以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明明是良政,却被大多数人反对,章子俊怎么能和张居正相比,想到这里,章子俊只能采用缓进之法,慢慢地来,把引出的矛盾转移出去,好让自己的想法得以实施。

    首先开超市办市场,就在西二门到西平门之间的这一块荒地上建一个“巨大”的土围子,内用芦席毛竹搭建棚子,一排一排整齐,不管怎么弄,只要有一点很明确,凡是在这个庐州农贸市场里面经商交易,不收取任何费用,还有官府衙役在内巡视,如有混混敲诈勒索者,重打二十大板。

    农贸市场的建立,直接改变了“自古以来”的商业方式,平时哪些散落在城内各处的小商小贩们被集中起来,进入了市场。随着人员的增多,自然就形成了一个买卖市场。这样的商业方式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数原先繁茂的西平门及水西门一带,其中昔日商贾云集的烔炀老街上的商户门坐不住了,纷纷要求在市场边上建房经商,章子俊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这不是让我做大明的开发商吗?

    事情做到了这里,祝同知和顾同知似乎看出了知府大人的“险恶用心”,起先章子俊动用府库中的银钱,修建农贸市场,说是要上书参府尹一本,此时却主动来到了后衙要求知府大人分派活计,为自己的政绩写上一个优字,就不要顾及脸面了。

    为何二位同知的转变的这样快,就是今早,一大早衙门还没开,大门外就来了几十个在烔炀街上有头有脸的大商户,强烈要求知府大人批准进驻农贸市场做生意,可以付一定银钱作为条件。白花花的银子啊,谁人不爱,可是当知府大人手中拿出一张舆图,就在大堂上跟这些商人说出的那番话语后,祝同知和顾同知同时一拍脑门道:“原来如此”。

    章子俊的话是说:“各位乡亲父老,本府不是不想让大家发财,也不想挡大家的财路,而是目前市场内摊位不够用,不过在规划中,大家请看。”说着就把舆图摊开在桌上面,用惊堂木压着道:“就目前市场太简陋,挡不住风雨,而你们所经营的商品是茶叶、绸缎、首饰、酒铺饭庄等等,就需要有瓦房才行,看,就在这里,那有那边,全部建成市场一条街,上下二层商铺,等建成后,不管大家是买房还是租房,本府一定优先考虑,安排大家早日经商发家致富。不过建房前期投入很大,府中用于建设商铺的银钱有限,只能一批一批地来,所以么,如果是谁家预先付上买商铺的银钱定金或是全款的话,这优先得到商铺还是有可能的嘛,”

    祝同知和顾同知当时就醒悟过来了,看到那些商人疯抢似地往外付银子时,震惊地说不出话来了。想不通啊,真是想不通,那些商人怎么会“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