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挂坠手套送去的时机很巧,刚好是陆瑛已经在这破地方待腻了,要乘船继续南下,找他姑姑的线索时,万掌柜把东西送来了。 小羊小马都是往可爱方向去绣的小萌物,陆瑛承认这造型还挺特别,乐意夸一句可爱,就不愿意说这东西好看。 叫人找了锦盒,把存银这略寒酸的礼物加了层外包装,顿时高大上了起来,只等回京都后去太师府转赠了。 他最近隔天能看到《赘婿》的后续更新,杜家书斋能忍能压,他已经比外头的人多看了三册内容,知道后头每一册都很精彩脱俗,没有跟普通书生一样,写着写着就神女妖女的烦人,加上近日叨扰,愿意给人个便利,就带上杜家书斋的雕版和新招的伙计,一起南下。 消息同步传到云程这里时,云程还得知杜家带着雕版和稿件的船只,也于今天北上。 余伙计给他送来了一张百两银子的银票跟一张盖了书斋印章的契据,“多的五十两是陆公子赏的,另外的结算还是老样子,等一次反响,我会再来,契据作证。” 云程妥帖收好后,也终于看见了元墨的稿子。 柳小田说,“他写完了,放在那里,也不跟我讲,我要不是看着元宵节过去好些天了,心里着急问了一句,我都不知道他写完就放着了,一副没打算发的样子!” 云程很惊讶。 这不应该啊,他们家里条件不好,元墨又是一个风雪天里都能在外摆摊等生意的人,哪里会写好了稿子不拿出来发? 再问,才得知了一个哭笑不得的答案。 柳小田脾气好,生气了也就是涨红了脸,嗓门拔高了些,“他竟然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躺在那里,自然有人来给他翻身!谁啊?除了我,谁给他翻身!” 云程拿着稿子闷笑,安慰道:“是写得太投入了,代入主角了,缓几天就能好了。” 柳小田还不知道写小说能有这症状,都不想要元墨写了。 本来元墨性格就很淡,再被影响一下,他们日子还过不过了。 云程说:“过稿最低润笔费都有二十两呢。” 柳小田好了,给云程端茶倒水做小点心,还问他今天要不要再酿酒,把人伺候得好好的。 云程让他放松些,喝口茶开始看稿件。 元墨写作状态很好,说写得顺都是谦虚,所有情节都很自然流畅,云程用后世看网文的眼光,去挑剔他的行文节奏,都觉得没什么问题。 他内心感叹,这难道就是天赋流? 小说是咸鱼主角,说咸鱼,那就是真咸鱼。 元墨写的是一条不想读书的咸鱼,身负家族厚望,不顾他个人意愿,把他塞进了书院。 咸鱼之所以是咸鱼,那就是他换个地儿,也能躺平。 书院里所有人都觉得他不思进取,没出息,辜负家人期望,浪费家里银子,对不起爹对不起娘,还对不起村里乡亲、书院先生。 小考周考全交白卷,月考听说有奖银,一鸣惊人。 从此他的人生就变了。 书院先生追着他喂知识,苦口婆心的求着他认真学习;不信他有真才识的同窗来回蹦跶,质疑偷题、质疑抄袭。 他在交白卷时被人嘲讽不过如此,江郎才尽。 在月考拿银子时,文章贴榜供人摘抄观摩。 然后在其他书院来“切磋交流”时,展现了过目不忘,七步成诗的本事,征服了所有不服的同窗,身边小反派变拥护小弟,引出后续大反派——敌对书院。 这一册的尾章是,院试前,对方书院有个出自书香门第,才名远扬的的才子,对他放话:“案首非我莫属。” 不用看后头,都知道案首必然属于咸鱼。 要是再苏爽一点,他还能因为十二岁考中秀才,得一个天才神童的称呼,惊动京都,获圣上荣恩,越过府城,直接上国子监。 元墨自己写稿,不用誊抄填字,云程把稿子还给柳小田,“没什么要改的,趁着天色还早,你跑一趟杜家书斋,给余掌柜审稿吧。” 就是可惜,没赶上北上南下的船只。 柳小田抓抓脸,“真的行吗?” 都不用改?他看云程写稿还要修修补补呢。 云程修改是因为口述时,会有口癖和下意识水文,这必须得改。 自己写稿时,则是因为识字量的缘故,这是硬伤,他没法子。 “若你害怕,就回家叫上元先生一起吧。” 柳小田让他别叫元墨元先生了,“他都好久没教你识字了,当不起这声先生。” 云程觉得当得起就当得起,他跟叶存山现在能有家底攒着,前头元墨的帮助不小。 虽两人再很久没碰面,他心里也记着恩情。 而且启明是书童,受命过来,对他有尊敬,相处起来不如元墨那种淡着的舒服,过阵子闲了,他也要把最近翻看书本时记下的疑难问题拿去请教的。 “我家存山是没空教我多少,到时还得麻烦元先生。” 柳小田就觉着他人挺好,看看家里杂活儿都办完了,还特地给云程又做了碟奶点心,才跟他告辞,回家拉上元墨一起去书斋交稿。 元墨确实有受到小说的影响,被人拽出家门,还要给柳小田说:“没有银子又怎样?反正有人会给我送来。” 一路上柳小田都在忍他,心想着若没过稿,晚上就叫他好看! 可惜,余掌柜今天不在。 《赘婿》三册的稿子都在积压,他忙得脚不沾地。 培养出一批机灵伙计后,又马不停蹄去刻印作坊看工期,外地开始售卖后,本地也要卖起来。 码头商人还是会进货,因为这次他们带出去的伙计不多,到时铺货慢。 蔚县本地就要多印刷一些出来,商人拿了书就能走,也能在盗印版本出来前挣一笔。 二少爷说,这种法子多来几次,往后别家书局看见他们杜家书斋的字样,都不敢第一时间盗印了,怕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让余掌柜更加有干劲。 家里老爷仗着其他产业支撑,书斋几乎是亏本经营,每年赚出来的那点薄利,他都没眼看。 年底去给主家看账本,他在另外几个掌柜里头待着,都抬不起头。 现在可好,他腰杆硬。 他忙活着,稿子就是余伙计先看,看完了也发现了点不对。 怎么最近他们蔚县,这么多能写小说的人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