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姜宾知理解好友的忧虑。 “你的忧虑不在当下,而在未来。可是未来的事,谁又能预料呢,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又道天意难测,过好当下,岂不比杞人忧天更为妥当。” 曹端摇了摇头。 天下之难,难于登天。 谋求万世之安,谁又能独善其身呢。 太子殿下于仁之一道上,可谓是圣君无疑,但太子殿下的道,显得有些不稳,如大海上的浮萍。 当陛下和殿下先后而去。 后继者谁能扛起如此大任?又有谁能规劝他。 又有前半生英明,后半生昏聩的例子还少吗。 “君权从本朝诞生以来,不但未消减,反而越发的强盛,长此以往,比引发大祸,我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去天下看看,看看天下的道,能否找出新的大道。” “只怕你会失望。” 姜宾知肯定的说道,京城有大量国外的学者,通过和那些学者的沟通,姜宾知承认有些地区的文明有独特的地方,但总体上都不如中华文明。 既然如此,岂不是舍本求末。 不过他更能理解好友。 他们这样的人,求道之心远胜于一切,哪怕只有丝毫的可能,也不会放弃。 自古有言。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久。 曹端离开了山东,回了一趟河南老家,最后由河南抵达陕西。 除了这些年来积攒的人才津贴,还有不少好友赠与的盘缠,曹端并没有拒绝,求道的路上,一些繁枝缛节他是愿意舍弃的。 从陕西抵达嘉峪关。 关口。 曹端捧起了黄土,双眼里满含热泪。 此次一别万里,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归来,归期是何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为了什么? 为了大道。 保持国家繁荣昌盛的大道。 深呼吸一口气,曹端骑着嘉峪关总兵赠与的骆驼和文书,头也不回的离开,一头扎进漫天的黄沙之中,他要一路往西。 一直走。 走到心中明悟的那天。 哈密棉田无数。 北方的天气越来越多变,寒冷一年过一年,连京城也年年下起雪来。 棉花的纺纱机兴起,棉衣棉被成为国内的大宗商品,西域行省成为了大明主要的棉花供应地,每年有大量的商人来到西域行省采购棉花。 除了本地生产的农作物,还有内地供应的粮食。 而西域行省的各色瓜果,在铁道大量运输下,利用冰块保存,成为山西陕西等地的高价商品,受到不少的欢迎。 棉花贸易,让本地的经济发展起来。 本地的人们有了钱,内地的商品有蜂拥而至,不光有各类型的蒸汽机,还有自鸣钟,水塔等新式建筑,以及竹蜻蜓,风筝等玩物。 比起十年前。 如今的西域行省生机勃勃,到处充满了希望。 人们离开了战乱的恐惧,享受着安宁的幸福,经济大发展,与内地形成互补体系的过程中,不少的人们富裕了起来。 这些人有的在当地安家落户,还有驻守疆域的士兵,形成的军户片区。 不光当大明话普及了起来,还有了大明的学堂。 文明正在复兴。 曹端原本是富户,因为片井制度的改革,家道中落,最后为了求学,乃至于流落街头,街头求生的两年经历,成为了曹端宝贵的财富。 才三个月。 曹端整个人变得粗狂。 “老人家,讨口水喝。” 曹端比划着。 一处偏僻的地方,老人打量了曹端几眼,明白了对方的想法,很直爽的返回屋内,不久后捧出了水壶。 曹端弯腰道谢后,才一口气喝完。 最后老人热情的邀请曹端留宿。 曹端见天色后,没有拒绝。 两人在家中,用手比划,曹端也学了几门语言,倒也能勉强沟通。 不久后。 老人的家人们回来了。 原来老人的家人,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大明工局的大剧院里做事,还有两个大儿子,早以死了,小女儿嫁人,婆家一家都不知道踪影。 这些年来,随着明军清除各地的马贼,地方上才彻底的安宁起来。 人们不在受马贼的威胁。 沙漠强盗也绝迹了。 生活安宁,日子有了盼头,人们就和善了起来。 曹端和老人一家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人们猜到曹端是有学问的人,非常希望询问曹端一些事情,曹端尽力回答,也通过交谈,了解当地的过往和文化水平。 第二日一早。 曹端和这家人告别,重新开始了旅途。 从委鲁母抵达昌都刺,又经过苦他巴,看到了大沙漠,也看到了雪山,还看到了大河。 一直到亦力把里。 根据当地官员的介绍,再往西有很长的一段路人口稀少,道路不便。 不过官员们热情的招待了曹端,了解他要去极西之地求道后,众人非常的震撼,被其精神感动,特意允许他使用沿途的驿站。 就这样。 曹端一路西行。 世界的道路永无尽头。 在热海。 曹端和当地的人们去游玩了一番。 不久后。 和几名当地结识的朋友,其中有一人主动要带领曹端过雪山,在吉尔吉斯山山脉,曹端数次差点丧命,多亏本地朋友相救。 翻过了高山,朋友与曹端分别,曹端闯过大沙漠。 随后是盆地。 明军的兵站多了起来。 曹端松了口气。 最后抵达撒马尔罕,见到了大明皇帝。(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