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四百九十五章 替罪羔羊-《战场合同工》
第(2/3)页
不知道她说的是法语还是班巴拉语。在大学里学工程的我,由于多年使用英语的缘故,对和外国人交往已习以为常,自恃使用英语可以走遍天下。
碰到这种情况,我第一次感觉道沟通上的困难,也就知道了什么叫
“鸡同鸭讲”了。经过5个小时的飞行,我们的飞机到达了马里首都巴马科机场。
机场不大但能起落波音和空中客车这样的大飞机。由于时差的缘故,我们到达巴马科的时间仍然是9月2日,因为巴马科比北京晚8个小时。
走下舷梯,乘汽车很快就来到了海关。公司的李翻译佩戴着标有公务的胸牌已进入海关来迎接我们。
虽然离开北京已有10,000多公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众多的黑面孔,但却没有身在异国他乡的感觉。
经过海关时,移民官很友好且很快就盖章放行,没有在戴高乐机场法国移民官那样的认真,感觉轻松多了。
由于一时没有找到托运的行李牌,机场管理人员在一一查阅了我们北京到巴黎的登机牌后也勉强放行了。
6-10月是马里的雨季,所以巴马科9月的气温和长沙差不多。出了机场,门外有一群人,举着用各种语言写着的牌子,有介绍酒店的,兑换货币的和出租车司机,里三层,外三层的。
穿过人群,我们很快坐上了公司派驻马里的余总经理的白色jeep,听着bbc的英文广播,驱车前往位于巴马科开发区的公司驻地。
天好像才下过雨,地面还有些潮湿,但空气中的湿度并不想长沙那样高,身体感觉要舒服些。
jeep车飞快地朝巴马科市区驶去,望着窗外零星的灯光,我不禁在心中暗暗念道:“巴马科,我来了。”迈着优雅的步子的非洲妇女
此文系2005年本人马里之行的文字。由于时差的关系,4点多就起床了(其实在国内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耳边不时听到从附近清真寺的喇叭中传来的祷告声。
打开笔记本电脑总想要写一点关于马里和巴马科的文字,浮现在脑海中的却总是位于巴马科市中心的火车站和那条国际铁路。
到达巴马科的第二天早上,公司的madam李——一个已经在马里工作了多年的女法语翻译,答应抽时间陪我们到一个我们中国人称为
“黑木雕市场”的地方去看看。
“去当地市场看是我们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法”我对同行的肖姐说。
学理工科的我最近由于去过云南丽江,买了几本旅游的书看,于是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产生了兴趣。
我对肖姐说时,很想体现我的专业。上午9点,由我们的黑人司机开车前往我们到达巴马科的第一站——黑木雕市场。
位于尼日尔河上游西北岸的巴马科是马里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越野车穿行在首都的沥青路面上,路不算宽,但交通状况还可以,没有看到抢红灯的现象。
路上跑的车多半为从欧洲过来的二手车,各种品牌的车都有,旧奔驰较多。
两旁的建筑物一般为2层,看上去不一定比得上国内一般的县城。一路上,有很多兜售电话充值卡或面巾纸的小贩,一律为黑人满哥,一遇红灯,他们就会扑到车窗前来兜售,不买不要紧,他们都很友好。
“那里就是巴马科火车站,是国际铁路”穿过了几个不知名的广场后,李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建筑告诉我们。
顺着她指的方向,我没有看见拥挤的人群和规模宏大的火车站,只看见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和冷清地躺在那里的几条铁路轨道。
“这里火车很有趣,火车一路开,一路有货丢下来”李笑着告诉我们。
“一天有几趟?”我随口问道。
“一个星期可能会有2、3趟吧。”
“我一定要找个时间来看看这里的火车”我坚定地说,因为我有将近11天时间在巴马科,我想是有时间看见马里的国际列车的。
“那会很难,这里的火车不定时的,我在马里工作这么多年,也很少看见这里的火车。”李说这话时充满了诙谐和无赖。
第一次到巴马科火车站,我没能看见国际列车和拥挤的人流。马里的铁路变成了我马里之行的兴趣所在。
回到驻地,我开始在internet上查找这条我关注的
“国际铁路”。从有限的资料中得知:这原本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为了更方便地运出非洲腹地丰富的矿产和资源,法国殖民者计划从沿海港口达喀尔向内地的尼亚美修建一条在当年非洲长度首屈一指(5000多公里)的铁路。
可惜刚修到巴马科以东不到50公里的库里科洛,殖民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计划中的终点尼亚美成了另一个独立国家尼日尔的首都,第二年,马里本身又分裂成两国,铁路的起点达喀尔(就是那个汽车拉力赛的地方),以及马里全部的海岸线,都随着塞内加尔的独立建国,永远成为外国的财产。
第三天,我们驱车前往公司正在施工的库里科洛-巴郎巴(koulikoro-baramba)公路慰问。
一路上,我一边欣赏尼日尔河的开阔和马里的民居,一边搜寻国际铁路上奔跑的火车,从地图山可以看出从巴马科到库里科洛60多公里的公路基本上是沿尼日尔河以及马里的国际铁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