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頭頂大誥-《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第(2/3)页

    都打定了主意,絕不能簽什么文書,不然那應天府來的大官也不好過問了。

    不一會兒,門口的兩人也走了進來。

    這兩人這些百姓也都認識。

    官府的人是南昌府的知府馮石岐,而便裝男子就是專門給他們交接的王府小吏張洵。

    而這個張洵就是從灌城鄉走出去的秀才,屢次都無法中舉,便在寧王府中謀了一份差事。

    看到了知府馮石岐,眾多百姓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心,跌入了谷底。

    官府也怕寧王府,是拋棄了我們嗎?

    張洵站在木桌之前,看著驚慌的百姓們,輕笑著說道:“鄉親們不用慌,我將知府大人邀請過來,就是想給大家做個見證。”

    “這灌城鄉的土地,寧王府想要,你說,你們都是大明的百姓,怎能去對抗寧王府呢,這可不是順民了,弄不好頭上就安上了一個叛亂的名聲,被官軍剿了去。”

    “官府收的稅收,是三十比一,而給寧王府種地,有工錢不說,還有口糧,遇到什么災荒年景,也不用像其他的百姓一樣,等著官府的救濟,官府救濟不過來,就成了流民,背井離鄉,這是為鄉親們好的一件事情。”

    只要這些土地到了寧王府的名下,官府也沒有了征收稅銀或糧食的權力。

    鄉紳大戶兼并土地之始也。

    馮石岐臉色平靜,他也知道,這樣對百姓們不公平。

    可他確實不敢得罪寧王府。

    在他看來,不僅是自己,就連朝廷也不敢在此時得罪寧王府。

    寧藩與皇帝一脈有些淵源,而當今陛下年紀還小,不可能對寧王府有什么大的動作。

    只有自己幫助寧王將這件事情辦成,才能讓這次寧藩風波過去,解了朝廷的困惑。

    “賣田乃是背棄祖宗,我們不會這么干的,你們死了這條心吧。”人群中一個青衫的老者大聲說道。

    他是這里面年紀最大的人,已有七十余歲,他知道自己若是不挺身而出,那么這里根本就沒有人敢反抗。

    “張三爺,說起來,你我還是同宗之人啊,你怎能看著你的晚輩為難呢,不如你來帶頭畫押。”張洵輕笑著說道。

    “哼,做夢吧,我們張家村不可能將土地轉賣給寧王的,我們會往上告的,南昌府不管,我們就去應天府,應天府不管,我們就去順天府,告到皇帝那里,我不相信,寧王能夠只手遮天。”這老者吹胡子瞪眼,反正就是一條老命,活夠本了。

    “知道的地方還真不少,順天府沒人敢管,應天府也沒人敢管,這寧王可是陛下的爺爺輩的藩王,又對他們家有恩,只要不是造反,再大明的地界上就沒有人敢管寧王府的事情,你這一把年紀了,這都不懂嗎?”

    站在一旁的馮石岐冷眼看了一眼張洵,想要說些什么,卻沒有說出口來。

    “你,你這不孝子孫,幫著寧王府坑害你的同族同宗,你肯定會有報應。”說完這話,老者就開始氣喘吁吁起來。

    “你這老不死的家伙,我是為了大家伙好,你再這樣冥頑不靈,才會害死整個同宗同族的人,你才是不肖子孫。”

    “大明的天下大了,哪一年,沒有幾個亂民亂黨的,我看啊,非要讓官府將這個亂黨亂民的帽子安在你們的頭上,你們才如意啊。”

    張洵的話說完后,老者心涼半截,他看向了知府老爺。

    可馮石岐還是沒有說話,算是對張洵所說話語的一種肯定。

    看到這里老者徹底死心,氣血攻心,頭蒙眼花,倒了下去。

    身旁的人趕忙上前攙扶。

    “張三爺,你沒事吧,沒事吧。”

    馮石岐看著于心不忍,只能閉上眼睛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