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一众专家也是老人精,明白这是真的一场硬仗,不得不打了。 但是现在规划三年时间实现登月,麻烦可不少呢。 佘院士沉默了很久,然后抓着笔缓缓开口: “最大的问题,是火箭。” 其他的专家们被他一开头,也就分析了起来: “没错,我们有载人飞船研制经验,还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月,前期的技术积累怎么也比阿美当年强多了,技术上不是障碍。” “着陆器得到先期方案都有好几个,月表软着陆并不是毫无准备。” “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至少55吨,这是不可妥协的硬指标!我们的航天员坐的可不是洗衣机。” “长征五号的基础上改?” “没有必要,毫无改进潜力的保守构型。” “……” 这样的讨论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其实这些内容早就被想过千百次。 从阿美开启太空竞赛的时候,华国也同步开展了自己的航天工程“曙光计划”,钱老还设计了用于载人登月的巨型火箭长征十号。 后来,92年航天工程重启的时候,每出现一款新火箭,航天局的专家都会琢磨:怎么利用现有的技术登月? 包括地月转移轨道运力只有8吨的长征五号,设计的时候设计者都在想怎么让它去登月。 理论上长征五号当然也可以,毕竟登月飞船不是一个整体,可以一个一个分开发射,五到六次发射进行组装,然后再发射载人飞船上去奔月。 但这种拼凑式登月low不说,主要还是风险大、成本高、意义小,除了能登月外什么用都没有。 而且由于需要多次对接,风险和难度都很高,除非是登不上月球外星人就来侵略地球了,所以这个方案最好还是排除。 那么无论怎么讨论都绕不过去巨型火箭了,新远二号都不行,得是新远二号甲或者新远三号这个级别的巨型火箭。 但是想一想长征五号开发的磕磕绊绊,从09年立项到现在都没首飞,相反土星五号也才不过用了七年时间。 当然阿美那个时候是举国体制不可一概而论,但差距那么大还是让人看着难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