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君志當承 糜旸之策-《糜漢》


    第(2/3)页

    在劉備與糜旸交談的時候,關平已經撐著艨艟回到了南岸。

    當艨艟停穩之后,糜旸就攙扶著劉備起身,一起踏上了岸。

    劉備等人上岸之后,早就守在岸邊的關羽等人就紛紛圍了上來。

    見諸臣皆在,劉備不動聲色,他命諸臣回到帳中議事。

    在劉備與諸臣回到帥帳中后,劉備就將方才他與曹操所談的“漢水之約”告知了眾臣。

    帳中諸臣聽后,各人神色不一。

    但他們對于兩家共同罷兵一事,都是贊同的,包括關羽。

    益州自漢中之戰后,就已經元氣大傷,要不是劉備執意要救援關羽,益州至少一年內,是不會動兵的。

    而荊州更不用說,經歷了數場大戰,國力民生已經受創嚴重。

    要不是去年關羽擊破徐晃收獲了大批糧草,恐怕現在數萬大軍就已經斷糧了。

    而且現在已經慢慢步入春季,春耕時分將到,一年的春耕關系一年的糧食收成,是絲毫耽誤不得的。

    只是雖說要退兵,但具體要怎么退,卻不能馬虎。

    畢竟曹操向來詭詐,不能完全聽信他一面之詞。

    劉備先看向張飛,令其率領本部兵馬回返東三郡,暫時董督三郡要務。

    先前張飛為了穩定東三郡,將當地豪強申氏兄弟一并帶來,這畢竟是權宜之計。

    東三郡一下少了兩個太守,終歸對發展當地民生不利。

    劉備發出命令之后,張飛立馬出班領命。

    只是在張飛離去前,劉備特地再次對張飛囑咐道:“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莫要再犯!”

    劉備善于知人,他深知關羽與張飛雖然都是一時名將,但兩人的性格都有著缺點。

    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此次荊州之難,雖說大多原因在于孫權,但關羽的性格亦是一種誘因。

    所以如今在面對張飛臨去之前,劉備特意對其囑咐。

    面對劉備的勸誡,張飛臉有動容,而后對著劉備一拜離去。

    劉備的類似勸誡不知道對張飛說過多少次了,但張飛卻總是不改。

    對于這點,劉備也頗為無可奈何。

    在安排了東三郡的事務之后,劉備便沒有再下命令。

    畢竟對面的十萬魏軍未撤,他不可能將兵馬抽調太多離開。

    這時馬良出拜對劉備言道:“若兩方罷兵,那我軍所俘虜的魏軍該如何處置?”

    馬良此言一出,劉備的臉上亦浮現了難色。

    本來按常理來說,俘虜的士卒如果是青壯,那么便可以打亂編入己方大軍中,若是老弱,便遷入人口稀簿地區進行開墾荒田。

    但這種方法,可以對吳軍如此,對一部分魏軍卻沒辦法。

    因為曹魏的軍制內容中有一項創新式的發明,那便是“錯役制。”

    建安初年,曹操為了防止士卒背叛并且加強對兵權的控制,故而在新征服地區及邊要地區,采取力役交錯政策。

    丁夫不從本地征發,而遠從他處調遣;兵役亦如之,兵士必與其室家所在地隔開。

    即所謂“人役戶居各在一方”,時稱“錯役”。旨在防止合家逃亡、叛變。

    這個舉措很不通情理,卻很好的預防了士卒的叛逃。

    歷史上,夏侯霸投降季漢之時,以他的身份,竟然沒帶走多少士卒跟隨他。

    再比如“淮南三叛”中的毋丘儉時,在壽春叛亂過程中,大多士兵不想與他一起叛亂。

    再有,后來鐘會在姜維的慫恿下想自立蜀中。誰知,還沒有成功的鐘會就被屬下殺死。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但從這三個典型的例子當中可以看出,因這三人的才干,竟然都無法鼓動麾下士卒與彼等共同進退。

    當然,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各方面的原因導致,但從以上三個例子中,亦可足可體現錯役制的作用。

    更何況在建安十六年前后,曹操更加重了對叛逃士卒的處罰措施。

    例如從先前的單單考竟士卒妻子,變成了對叛卒的父母,兄弟,妻子盡殺之。

    建安二十年之后,曹操甚至還打算加重處罰,“在軍之士,見一人亡逃,誅將及己”,對整個叛逃士卒的軍隊進行株連。

    在這種種的高壓處罰措施之下,投降的這數萬魏軍很難收歸己用。

    恐怕一放出來,這些人就因為擔心家人,全跑回北方了。

    這也是當初糜旸哪怕招蠻兵,也不用那些魏軍降兵的緣故。

    哪怕以重利相誘,面對家人的安危,大部分魏軍士卒肯定是心心念念想回到北方的。

    甚至當初如果將魏軍降兵放出來,要是于禁利用魏軍降兵的逃歸心理,來個反戈一擊,那糜旸就成鐘會第二了。

    這也是劉備面露難色的原因。
    第(2/3)页